更新时间:2025-07-02 08:59:41 点击次数:11 次
哈尔滨商业调查中分析市场供需关系是判断市场机会、制定策略的核心环节,需从供给端、需求端、供需匹配度三个维度展开,结合数据采集、模型分析和动态验证,最终形成对市场平衡状态的判断。以下是具体分析框架和方法:
一、供给端分析:明确“市场有什么”
供给端分析聚焦“现有市场能提供多少产品/服务”,需拆解供给总量、结构、主体及约束条件:
1.供给总量测算
直接供给量:统计市场内所有生产者(企业、个体户等)的当前产能、库存及可售总量。例如:
制造业:通过企业年报、行业报告获取产能数据(如汽车年产能1000万辆),结合库存周转率计算实际可供应量;
服务业:测算服务机构的承载能力(如酒店客房数×出租率、外卖骑手日均配送单量)。
潜在供给量:评估未进入市场的产能(如在建工厂、待上线服务)、进口补充量(关税政策影响)及替代品供给(如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供给)。
2.供给结构拆解
产品/服务细分:按品类、规格、价格带划分供给。例如:智能手机市场中,高端机型(单价≥5000元)与中低端机型的供给占比;
区域分布:分析供给在不同地区的集中度(如一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的家电供给差异);
主体竞争格局:通过CR5/CR10(行业前5/10企业市场份额)判断供给集中度(垄断/寡头/分散),并分析头部企业的产能调整策略(扩产、收缩)。
3.供给约束因素
成本端:原材料价格(如钢铁涨价对家电供给的压制)、劳动力成本、技术迭代成本(如新能源电池技术升级对旧产能的淘汰);
政策端:环保政策(如限产令)、行业准入(如医药行业GMP认证)、进出口关税(如芯片进口限制)。
二、需求端分析:明确“市场要什么”
需求端分析聚焦“消费者需要多少、想要什么”,需结合用户特征、需求规模及驱动因素:
1.需求总量测算
当前需求量:通过销量数据(零售端、批发端)、用户调研(如问卷、访谈)统计实际消费规模。例如:
快消品:用“人均消费量×目标人群数量”估算(如某饮料在18-35岁人群中的年需求量);
耐用品:结合置换周期(如家电8年换新)计算存量更新需求+新增需求(如新婚家庭购房带来的家具需求)。
潜在需求量:通过市场渗透力(当前需求/潜在用户总数)判断增长空间(如智能家居在下沉市场的渗透率仅10%,潜在需求巨大)。
2.需求结构拆解
用户分层:按年龄、收入、地域等划分需求差异。例如:高端奶粉需求集中在一二线城市高收入家庭,而三四线城市更偏好性价比产品;
需求动机:区分刚性需求(如粮食、住房)与弹性需求(如奢侈品),以及功能性需求(如手机续航)与情感性需求(如品牌溢价);
购买行为:分析购买频率(快消品高频vs汽车低频)、渠道偏好(线上电商vs线下门店)、价格敏感度(价格弹性高/低)。
3.需求驱动与抑制因素
驱动因素:人口结构(如老龄化带动医疗需求)、消费升级(如健康意识提升推动有机食品需求)、政策刺激(如新能源汽车补贴);
抑制因素:经济下行(收入下降导致非必需品需求减少)、替代品冲击(如流媒体替代传统电视需求)、负面事件(如食品安全问题抑制某品类需求)。
三、供需匹配度分析:判断市场平衡状态
通过对比供给与需求的总量、结构、时间差,判断市场是“供不应求”“供过于求”还是“动态平衡”,并识别矛盾点:
1.总量匹配分析
计算供需缺口:供给总量-需求总量(正数为过剩,负数为短缺)。例如:2023年某地区新能源汽车供给量10万辆,需求量15万辆,缺口5万辆,市场呈现短缺;
结合价格信号验证:供不应求时,价格往往上涨(如疫情初期口罩价格飙升);供过于求时,价格下降或促销增多(如智能手机库存积压导致降价)。
2.结构匹配分析
品类错配:某类细分产品过剩,另一类短缺。例如:传统燃油车供给过剩,但新能源SUV需求旺盛,导致结构性供需矛盾;
区域错配:A地区供给过剩,B地区短缺。例如:一线城市服装库存积压,但下沉市场对平价服装需求未被满足;
时间错配:季节性供需失衡(如冬季羽绒服需求激增,夏季供给过剩)、周期性错配(如房地产行业因开发周期长,导致供需波动)。
3.动态趋势预测
结合供给端扩产计划、技术迭代(如AI技术提升服务供给效率)与需求端增长潜力(如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),预测未来供需变化。例如:判断某新能源电池材料是否会因需求爆发而出现长期短缺,需分析上游锂矿开采进度(供给增速)与电动车产量计划(需求增速)。
四、工具与方法:提升分析科学性
数据采集工具
一手数据:用户问卷、深度访谈、实地调研(观察门店库存、顾客流量);
二手数据:行业报告(如艾瑞、尼尔森)、政府统计年鉴、企业财报、电商平台销售数据(如淘宝指数)。
分析模型
供需曲线模型:通过价格-数量关系绘制供给曲线(价格越高,供给越多)和需求曲线(价格越高,需求越少),交点即为均衡点;
库存周转率:库存周转快→需求旺盛或供给不足;周转慢→供给过剩;
SWOT-PEST分析:结合宏观环境(政策、经济等)判断供需驱动因素的可持续性。
案例验证
对标同类市场历史数据(如过去5年空调行业供需变化),或参考竞品表现(如某品牌市占率上升是否因精准匹配需求)。
五、核心结论输出
商业调查最终需明确:
市场当前供需状态(过剩/短缺/平衡);
关键矛盾点(如结构错配、区域缺口);
机会与风险(如短缺领域的进入机会、过剩领域的退出风险);
策略建议(如调整供给结构、挖掘未满足需求、优化定价等)。
通过以上分析,可帮助企业精准定位市场空白,避免盲目扩张或资源浪费,实现供需协同的最大化效益。